首页 简介 新闻 嘉宾 分论坛 往届 注册
第一健康报道

健康管理发展的思考

发布者: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3-04-18 09:36:01信息来源:健康中国传播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民健康是实现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础保障。“健康中国 2030 目标”与“共同富裕 2035目标”在时间点上相互承接,体现了健康中国建设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先行性、基础性的作用。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实施全面健康管理,建设全民健康中国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一、健康管理的基本认识


       健康管理是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应用管理的手段调动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通过科学有效地检测、监测、分析和评估,对个人与人群健康进行预测、预防、干预和评价,并利用各种资源获得最大健康效益的过程,进而提高全民健康寿命。


       (一)健康认知之学。健康管理是研究人的健康行为和改善健康策略的科学,健康管理经历了从个体健康体检向社会和人群健康生态维护的发展过程,健康管理不仅研究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而且研究人的社会和环境生态,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层次上揭示影响健康的本质和规律,健康管理的视野要由研究健康发生发展规律拓展到研究健康维护保障规律,目的是站在健康管理发展的制高点和最前沿认识健康和促进健康。


       (二)健康防控之学。健康管理是通过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利用最直接最可行的管理途径,形成防控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服务体系。健康管理是一种健康理念、管理技能、技术方法、资源统筹的综合知识体系。要不断深化认识健康管理功能定位、健康管理内涵外延、健康管理使命任务、健康管理模式路径、健康管理标准规范,探讨保障健康最佳路径和有效方法。


       (三)健康促进之学。健康管理体现了人类自主掌握健康的能力追求,标志着健康维护由被动治疗向主动促进转变的价值意识,健康管理不仅局限于防病和控病本身,而是包括了一切以健康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社会行为,涵盖从生理到心理的全健康内涵、从社会到环境的全健康领域、从个体到群体的全健康主体、从家庭到国家的全健康层次,必须要由单纯的学科专业体系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发展体系和社会公正体系拓展,不断强化健康管理中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和功能。


       二、健康管理的哲学认知


       维护和促进健康是健康管理发生发展的直接起因和探索追求的最终结果,也是健康哲学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健康影响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人们虽然认识影响健康和寿命的五大因素:生活方式 60%,先天遗传 15%,社会环境 10%,医疗条件 8%,自然生态 7%;但对健康影响因素作用的深度和广度、健康危险因子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机理等认识仍较局限。根据健康发生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不断提高健康管理促进健康的能力和水平,是需要持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


       (二)健康行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人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人的行为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健康问题不仅会给个人带来身心痛苦,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健康管理就是要汇聚各方力量,利用有益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应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和专业技术,通过制定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干预等管理手段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


       (三)健康维护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健康维护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维护模式和促进方案是不同的。在健康维护过程中要把握共性规律、动态观察发展变化、调整规范方法手段,在关注健康管理的普遍效果同时,探索健康管理的个性规律,因人制宜,因人管理。此外,也要注意个体管理和群体管理相互渗透和转换发展,实现规范化与个体化健康维护的有机统一。


       三、健康管理的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大众的健康需求愈加紧迫和超前,健康管理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一)健康管理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形态。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性好”,体现了人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的本质特征,只有通过全民健康管理,才能促进和保障人民大众的健康幸福,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健康管理正在全面融入到人民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行为和行动中,纳入国家综合治理、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中,从而成为新时期新征程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目标的一个重要支撑。


       (二)健康管理是一种持续的社会要求。健康是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权益是社会文明整体建设的标志,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使之始终拥有身心健康的公民群体,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也是保持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健康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护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而且对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三)健康管理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健康管理涉及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公共卫生学、管理科学、保险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和法律等多个学科,必须要汇聚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努力探索构建健康管理专业理论体系、健康管理人才培训体系、健康管理技术创新体系、健康管理行业标准体系、健康管理产业规范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健康治理体系。


       四、健康管理的目标定位


       健康管理是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以形成资源统筹、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为标志,以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为结果。


       (一)健康管理的根本标准是提高健康寿命。评价健康管理发展的根本标准是健康管理服务的效能效率和惠及人民群众健康的深度广度。一份关于全球 188 个国家 301 种急慢性疾病和伤害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虽然中国人寿命有了不少增长,但由于非致死性疾病患病率和伤害发生率下降速度低于死亡率下降速度,我国居民处于带病生存状态的时间较长,中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 68.7 岁,能否大幅提高中国人健康寿命是评价健康管理质量优劣的根本标准。


       (二)健康管理的根本动力是依靠全面创新。人类健康的无限需求与健康服务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和制约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基本矛盾,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是破解矛盾的有效手段。健康管理就是要大大提升健康科技创新活力,提高研究成果转化能力,把创新转化作为健康管理服务的一部分,创新转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着眼于促进健康上,在健康机理认知、健康服务方式、健康干预技术、健康促进方案等方面加快创新转化。


       (三)健康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类健康。坚持把健康管理的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社会发展进步、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在健康管理技术上做出重大创新和转化,在健康管理服务上提供科学标准和规范,在健康管理运营上提供先进模式和机制,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和身心健康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为社会和国家提供更多一流的健康管理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五、健康管理的服务指引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行动深入开展,健康管理的定义及内涵不断完善,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策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个人重视的全民健康管理局面正在形成。


       (一)个体健康服务为主体。健康管理的鲜明特征是以个体为服务对象,对个体全生命周期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干预、管理管控,指导和调理个体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形体重塑、营养调节、心理调适、疾病预防,使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具备良好的健康素养,从而构建起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二)社会全面参与为依托。健康管理既要提供多元化健康服务,还要提供心理维护、人文关怀,打造健康友好型社会环境,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还需要社区、家庭和个人全面参加,使健康管理融入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把健康融入到所有政策中去,推动健康管理模式由健康体检向疾病预防、由生理健康向身心健康、由健康干预向健康促进转变。


       (三)智慧智能技术为支撑。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元宇宙、GPT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互联网健康服务模式,构建起网络式健康服务体系、普惠式健康维护体系、远程式健康促进体系,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全维健康管理,实现健康服务标准化、管理运行规范化,使每个社会成员在不同时间及空间均能享受到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


       六、健康管理的人才团队


       健康管理人才是健康管理最具活力的因素,也是最坚实的支撑力量,应根据功能定位和实际需求,提高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综合效益。


       (一)健康管理领军人才。开创了健康管理服务专业某一领域,获得健康管理服务领域较大科技创新和转化成果,在行业内有同行公认的学术思想、理论和观点,创造性提出了独具特色、行业认可并推广应用的健康维护方法和健康服务技术。


       (二)健康管理应用人才。具有丰富健康维护实战经验和精湛健康服务技能,能够敏锐发现健康管理服务中存在问题和困惑,善于解决健康管理服务中重大疑难问题,查找弥补健康维护、健康促进中的常见短板,应用研究成果并有效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三)健康管理研究人才。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较强,在健康管理研究领域取得高等级成果,特别是在健康维护机理和技术上有新发现新进步新突破,学术思想有前瞻创新、学术观点有独到见解、研究成果有应用转化,能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四)健康管理教学人才。主编或撰写有较大影响的健康管理经典教材、专著或论文,善于在健康管理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和传授健康管理服务技术和创新成果、健康维护经验,能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健康管理服务人才。(五)健康管理行政人才。善于科学制定健康管理运营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创新健康管理运行的理论理念、模式机制,能够总结制定健康管理服务机构的新标准新制度,并在实践中取得推广应用和显著效益的优秀行政人才。


       七、健康管理的路径流程


       健康管理的服务流程应依据检测、评估、计划、干预、评价五个环节来实施,通过五个环节的闭环式服务,达到维护健康的目标。


       (一)规范的健康信息采集。根据个人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健康检测项目,并通过健康信息问卷调查,采集健康相关信息,收集个人和群体生活方式、工作环境、职业特点、身体状况、个人行为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为制定健康促进计划和评价健康服务效果提供依据。


       (二)准确的健康状况评估。根据收集的个人和群体的健康信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专业评估,并对健康危险因素开展相关疾病风险评估,通过健康风险评估对健康状况予以综合判断和评价,预测未来的健康走向,为制订健康计划提供可量化的依据。


       (三)完整的健康计划制定。在检测和评估基础上,根据存在的健康风险来制订控制目标和降低危险因素的干预计划和方案。个性化的健康促进计划应根据个人和人群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风险因素和所处环境等,制定健康管理方案、综合保健计划、健康教育处方和饮食运动处方等。


       (四)精准的健康风险干预。依据制定的健康促进计划和方案,有步骤地以多种形式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和因子,实现个人健康管理计划和目标,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运动干预、营养干预、心理干预、中医调理、康复干预或借助仪器设备干预等。


       (五)科学的健康效果评价。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健康状况不断做出效果评价,如单项或综合干预效果评价、生活方式改善评价、行为方式改变评价、危险因素管控评价等,及时了解健康状况改善情况,再依据评价修正调整健康干预计划和方案,最终使健康状况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促进。


       八、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业


       健康管理要积极促进健康服务产业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重点发展健康管理和服务业、健康制造业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供给侧创新产业。


       (一)健康维护产业。围绕着健康检测与监测、健康评估与指导、风险干预与健康促进开发和提供服务产品。建立以现代通讯手段(移动手机、新媒体等)为载体的现代健康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平台;建立以健康管理大数据为基础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立以健康数据实时挖掘、更新、分类、建模为手段的个体化健康评估系统;建立覆盖全人群的集医疗、康复、膳食、运动和生活指导等为一体的健康维护与管理平台。


       (二)慢病防控产业。围绕着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吸烟、酗酒、肥胖、超重等)和慢性病患者开展管理管控。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建设;强化慢性病信息化水平,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推动慢性病控制和防治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新发展,培育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


       (三)养老照护产业。围绕着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机构为补充的格局,提供健康养老服务和产品。建立以智能手表、智能服药系统、一站式呼叫系统、健康监控系统等为代表的居家养老产品研发应用平台;建立辅助失能、半失能及老年助餐、助浴、助行等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体系;建立便于为社区康复中心、照护中心、养老服务站、日间护理站提供上门服务的应用及运维平台。


       (四)人才培训产业。围绕着健康服务的市场需求,开展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提升等培训。开展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教材开发、培训考核、师资管理等建设;开展健康管理师职业群体的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健康管理师持续能力提升和注册计划实施;开展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论坛交流、专题研讨等学术交流和沟通互动;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创新人才注册遴选平台建设。


       (五)创新转化产业。围绕着健康管理服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等建立研发、应用、产业业态。建立健康管理科技创新投资和经营管理服务平台;设立国际间、省际间、地域间的健康服务科技合作机制,建立符合健康服务需求和资源整合的协作研发网络;大力开展大健康产业展、健康技术成果展等健康会展项目。


       (六)数字健康产业。围绕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元宇宙、5G、GPT 等提供健康服务。推动数字健康管理和数字健康服务从单一解决方案,转向整体解决路径思维,整合健康管理服务技术、个人生活习惯和社会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个人健康获益最大化和健康管理有效化。


       (七)健康保险产业。围绕着健康管理、健康干预、健康促进等全过程的风险建立商业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通过健康保险运营开发服务产品或风险管理项目;探索健康保险组合方式,根据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实施内容、实施方式与管理成本,进行有效地产品营销组合,全面覆盖健康保险市场的客户群。


       (八)康养旅游产业。围绕着“医、康、药、养、游”融合发展,推进康养旅游休闲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利用。统筹开发集健康休闲项目为主体的健康旅游产品;统筹开发“体医结合”的多维度、全生命周期运动健康服务产品;统筹开发适合休闲健康、养生养老的配套设施和仪器设备产品。


       九、健康管理的服务机构


       健康管理机构是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有效载体,应用社会各种有效资源和管理办法,借助医疗健康领域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方法,为大众提供健康服务的各类健康管理机构。


       (一)健康管理中心。是设置在医院内一般由健康体检科室发展而来,为人们提供包括健康检测、健康监测、健康分析、健康评估、健康预测、健康干预、健康促进、健康评价的健康管理服务,亦吸收相关领域的理念技术与模式,通过健康知识普及、生活方式管理、中医中药调理等方法,从源头上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改善人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管理服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二)健康服务机构。是独立设置的健康管理机构,包括康养服务机构、慢病管理机构、专病康复机构、功能医学机构、睡眠调理机构,以及专门从事中医、营养、运动、心理、医美、生殖、体重、自然医学、衰老医学等专项的健康服务机构。比如:专门提供慢性疾病管理,包含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检测监测、药物维持、疾病管理等的机构;专门提供中医健康管理,包含体质辨识、中药处方、针灸气功、推拿按摩等的机构。


       (三)健康促进医院(健康管理型医院)。是以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为主要服务模式的医院,是大众享有“寓治于管、治管联动、管治融合”的专业性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健康促进医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的体系化优势,将管理的重点扩大到生活全方位和生命全周期,将管理的范围扩大到不同风险等级人群和不同疾病人群,开展全周期健康管理与全病程疾病管理。也可通过对生理系统(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的管理和研究,实现全维化、全方位、全周期、全病程的管理服务。


       (四)健康管理健院。是独立设置的健康管理院(健院),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基础和科室专科配置,除了有专业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能力之外,还有健康管理服务技术研发、应用和转化能力,更有健康管理高级人才和职业人才教育培训能力,形成独立化、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专门健康管理健院。通过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健康素养提升、健康筛查普查、健康检测监测,健康信息收集、健康档案集成、健康体质评估、健康危害预测、健康危险预警、健康综合分析、健康咨询指导、健康计划建立、健康资源整合、健康预防干预、健康综合调理、健康养生保健、健康心理调适、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环境改善、健康生存质量、健康随访评价、健康智能管理、健康终生追踪等方式方法,提供系统连续的健康研究、健康支持、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健康保障一体化服务,从而提高个体、群体以及全体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使人们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


       推动从“病有所医”到“健有所管”理念的转变,一直是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只有注重健康管理学科理论体系和自身运行体系的建设,探索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及其管理体制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健康管理的适宜技术及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康管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高效的健康管理相关部门协同合作机制,形成“全人群受益、全时辰监测、全周期干预、全方位联动、全要素管控”的智慧健康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


       我们坚信:“有病去医院,没病去健院”,一定会成为中国老百姓的认知、行为和习惯。只要遵循“以健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以管理为抓手”的原则,脚踏实地搞好全面管理,全民健康的美好理想就一定会实现。总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从药厂到病床的药品、从车间到用户的产品”需要形成全链条的绿色产业渠道;“从个体到群体的健康、从家庭到社会的联动、从机构到政府的管理”需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支持、个人负责”的健康共治格局。


       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取实现这样的健康目标:20 岁之前提高健康素养,40 岁之前养成良好习惯,60 岁之前不得病,80 岁之前不衰老,100 岁之前不痛苦,自己不受罪,儿女不受累,节约医疗费,有利全社会。


        共同富裕,健康先行,我们要把健康管理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潮流、大环境、大战略中来审视,更加出色地履行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 姚 军)


       责编:张扬